全省:
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回到现场 与不朽相遇 ——读《红色气质》

2022-07-08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瞿秋白与夫人杨之华、女儿瞿独伊合影。图片选自《红色气质》

2016年,95岁的瞿独伊面对镜头唱起了《国际歌》。2021年,瞿独伊荣获“七一勋章”。先烈求索,后辈追随;岁月老去,信仰永恒。这便是传承的力量。图片选自《红色气质》

《红色气质》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 编著 商务印书馆

【读书者说】

《红色气质》是一部贴近读者阅读规律、彰显图文结合优势的书。讲究的图片让你睁大双眼,精到的文字让你细心体会。该书由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栏目》已播节目精选编辑而成,拥有天然的视觉表达和语言升华优势。但把纪录片转换为图文书,却又不是当一回搬运工那么简单。选什么内容,怎样结构,如何配文,才能使读者一册到手,不像看纪录片那样零零碎碎,而是带着新的期待走进一个相应完整的历史和精神通道,去迎接和感悟动人心魄的情感风景,是需要水平、需要创新的。《红色气质》成功了,不仅使它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产品,而且其本身也拥有了一种特殊的“气质”。

红色气质:用精神串起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风采

全书逐次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奋斗风采。书中对这四个时期的篇目概括很有味道,分别是“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有气势不凡和诗意含蓄的大历史感觉。每篇又下沉为不同专题,最后由一组题为“见证”的图片画面,带出每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营造出比较完整的历史通道。

在书中,这个历史通道主要是由不同时期的奋斗风采彰显出来的。全书虽然有合乎历史逻辑的递进延展,但又不是着意去勾连大历史脉络,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也不是格式化的表达,而是通过一组组图片,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一段段文字,串起了建党精神及其延展出来的抗日精神、抗联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塞罕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这些不同时期的奋斗风采,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的整体精神面貌,这就是以思想引领时代,以信念塑造品格,以奋斗感召群众,以牺牲揭示永恒。概括起来,全书体现了四个精神主题,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对党在四个时期奋斗风采的概括: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从这个角度讲,说《红色气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史,应该是可以的。

红色气质:成功呈现的关键在细节的选取和表达

所谓气质,就是品格精神。红色气质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党性品格、言行方式、精神血脉。用“红色气质”来指代“红色精神”,或许是觉得它比品格精神这样的称谓来得更有审美韵味,更能散发魅力,也更需要细节的精到选取和生动表达。

中国共产党人不同凡响的特殊品格和精神气质,不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它注定是从人物言行和具体事件中生发出来,体现于重大考验面前的选择,包容在日常奋斗的细节之中,因而拥有生动的审美着力点。该书选取建党精神一路延展至今的几段坐标式的动人风景,通过细节化的还原,让一幅幅可视可读的红色气质场景扑面而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事件被永远定格,让读者回到现场,和历史对话,同精神重逢,与不朽相遇。

不朽的红色气质,在书中浓缩于瞬间,镶嵌于光影,再配以简洁的文字,升华了动情点。其中,既有人们熟悉的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左权、赵一曼、王孝和、江竹筠……这些著名共产党人,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光影风采,特别是他们对国家、对未来、对后代是如何眷恋、祝愿和期待的细节,更有许多人们此前并不太熟悉的人和事,很少见到的图片档案,起到直扑心扉、撼动心灵的阅读效果,由此告诉人们,红色气质的审美感染空间多么细腻而深厚。

比如,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先头船上的10多个战士,幸存了下来,但他们却倒在了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修建川藏公路的战士们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劈山开路,以及怒江大桥边上那座浇铸进筑路战士身躯的桥墩照片;治理黄河时,一个叫戴金德的工人,用身体去堵水柱喷涌的大堤漏洞;深圳特区初创时那个奖励“四分钱”的改革故事,以及深圳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图片;还有,那张让我注目良久的塞罕坝创业者们住过的窝棚和地窨子旧图片……当读者回到这些人们熟悉或陌生的红色气质现场,历史的现场就有了充满诗意的张力,精神的不朽显示出穿透时空的魅力。

红色气质:连接起与读者的情感纽带

红色气质为什么能够感染人,因为它源发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本来就植根与人民。就像《红色气质》呈现人民解放军打进上海后自觉在街头马路上露宿的图片时,所配文字解读的那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上海这一仗,是解放,更是守护,守的是人民的心。”在红色气质铸造者的人生故事里,主角从来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的所有奋斗、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的未来,为了由普通人组成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他们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妻、为人兄弟姐妹,自然拥有普通人必然和应该拥有的情感和眷恋。红色气质不可避免地孕育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土壤中,有着贴近普通人的诉求愿望和价值判断。为此,这本书在多数人物的呈现上,用了很大心思去挖掘红色气质铸造者的亲属们的认知和感受,引出和英雄们的对话,说明他们为什么不朽和不朽的方式。

比如,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牺牲前写道,他留恋的是“这美丽的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包括“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女儿瞿独伊的回忆是,“他牺牲的时候,我哭出病来了。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再如,江竹筠走向刑场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都送给了其他难友,身上唯一带着的是儿子彭云的照片,与此相应,书中把一家三口唯一一张合影,截取成三幅图片,最后剩下的是彭云一人。还有,一个叫王荣浩的普通技术工人,因为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除了退休证上的证件照,竟没留下其他照片,去世后留给妻子的只有自家院子里的一棵核桃树,而书中呈现的,正是白发妻子坐在那棵核桃树下不尽思念的图片。关于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书中除呈现黄文秀生前一张照片和她写的日记外,还有她父亲黄忠杰的两幅照片,一幅是他和黄文秀游览天安门城楼,一幅是代替女儿领奖时擦拭泪水,有人问老人家:如果能再选一次,你还会让自己的女儿毕业后回到家乡吗?父亲回答:“会!”。

用亲属的眼光来回看英雄的精彩过往,用亲属的感受来抚摸英雄的高光时刻,由此呈现出来的红色气质,也就使读者生发出更为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并且肃然起敬。同时也说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百年大党的红色气质,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并且在今人的感受中,继续升华、传承不息。

(作者:陈晋,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7月7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