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
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眼盲心亮 他们77年坚持唱响乡村

2023-06-11 来源:山西晚报

20230609_026cc1ef959e285ab2f032493dcad538.jpg


  入夏以来,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队员比平日里忙碌了许多:送节目下乡、上街开展政策宣传、外出进行市场演出、为各地前来观摩学习的团队进行汇报表演……
  从1946年创立之日起,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坚持弘扬主旋律,唱响重头戏,自立自强,成风化人,被誉为“太行山红色文艺轻骑兵”。77年来,观众的认可和肯定,一直激励和支撑着队员们的自信和自豪,鼓舞着他们那股不服命运的倔强。
  近日,在第六期“晋城楷模”发布仪式上,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荣获“晋城楷模”荣誉称号。
  
“大累赘”变成“有用人”
  1945年,地处太行之巅的陵川县,被从日寇的铁蹄之下解放出来。1946年5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4名在当地流浪说书的盲艺人会集在一起,成立了陵川县盲人宣传队,当年16岁的侯松锁参与其中。
  1930年出生的侯松锁,9岁因病导致双目失明。1945年,他拜师学习钢板书,开始了民间艺术生涯。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成立后,他担任队长。70多年来,侯松锁始终坚持在民间艺术第一线,硬是将一支游走在乡村队伍,带成了闻名天下的“太行山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年11月12日,89岁的侯松锁病逝。他生前经常感慨地说,大家找到共产党,就像“大累赘”找到了亲爹娘。
  当年,“大累赘”一下子变成了“有用人”,大家的心气异常高涨。打快板、说鼓书、唱道情、演小戏,不会的就多方求教,现学现演。仅靠一副钢板、一面鼓、一把三弦的全部家当,开始走村串户搞宣传。
  宣传队成立初期,节目内容紧密结合大后方的各项生产和支前工作,先后编排出《解放陵川》《攻打潞安》《破除迷信》《孟祥英翻身》《妻送郎参军》《父子送公粮》等优秀节目,深入全县各地动员参战支前,慰问后方医院里的伤病员,极大地调动起了老区群众参战支前的积极性。
  “咱们盲人想活下去,非得有些‘真本事’不可。”至今,在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老队长侯松锁时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队员们仍然记忆犹新。队员们往往是“乐器一到手,一练就一宿”,常常练得手上血泡一茬茬生、茧子一层层脱。
  刚建队时,没有驻地,队员们就在空旷野地里排练。艰苦作风代代传,一批批队员相继成长起来。已故队员张改英在拉打说唱上狠下功夫,一人独打成套乐器进行说唱的高超技艺一度被传为佳话。
  为满足群众需求,一代代队员紧跟时代,不断增强技艺,厚植生存土壤。
  为了让没有特长的队员也学上“真本事”,队里积极开辟渠道,将队员送出去学手艺、引回来办实体。77年来,队里先后办过福利加工厂、盲人按摩诊所、盲文师资培训班、残疾人招待所、婚姻介绍所、门市部等多个福利实体。很多残疾人由此学到一技之长,获得一席生存之地。
  为了加快队员进步,队里严格执行各项群众纪律和演出纪律,每个月月底都要一项项落实每个人形成的差距,及时互相帮助,总结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队里先后培养出各类人才900多人,有的已成为所在行业的骨干和技艺能手。
  
“流浪者”建起“安乐窝”
  建队之初,陵川县还没能力为队员解决居住问题,队员们工作生活都很不便。一次,一名队员因不熟悉临时演出环境,从高处跌落下去而受伤。从此,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慢慢搞积累,决心自建家园。
  1964年,县里想方设法为宣传队提供了三间旧房,之后又努力为他们更换了临时居所。1977年,宣传队终于节省下了2万元“巨额资金”。县里被其精神所感动,批准宣传队在县城修建20间办公房。
  也就是从那年起,陵川人在队员们身上看到了罕见的建筑场面:无眼人拉夯绳,有眼人把夯石,看不见的听号令,听不见的看手势,一个动作一声令,夯夯砸地闷声响,地基就这样一夯夯地砸了起来。
  搞修建时,除几个大工师傅外,小工全由队员自己干。盲人在地上和泥接料,聋哑人上架接砖接瓦。一块块捡来的半头砖、一根根旧铁丝,都被他们派上了用场。大工师傅深受感动,自觉赶工省料。一个多月的艰辛劳作后,队员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家”。
  1983年,因城市规划需要,他们不得不重新动工,又开始修筑新“家”。老队长侯松锁顺着架杆上下摸,结果从3米高的架板上摔下来,断了3根肋骨。到医院接住后,他执意返回工地,边吃药打针,边躺在工棚里指挥,大大加快了修建速度。
  77年来,靠政府支持、社会帮助和自己辛苦积累,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白手创家业,历经5次搬迁8次修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安乐窝”。如今,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有厨房、宿舍,有排练厅、仓库,工作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小院子”充满“大温暖”
  为照顾好这个大家庭,老队长侯松锁生前年年都在曲艺队过年。现任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党支部书记侯安凤是老队长的外甥女。12岁时,为了给队员下乡演出“引引路”,侯松锁硬将这个爱唱戏表演的外甥女拉到了曲艺队。
  这一来就是一生!陡坡、河流、盘山路、羊肠小道、悬崖绝壁……健康的人独自行走,难度也许不是太大,但下乡演出的路上,侯安凤的身后是一队盲人。侯安凤说,下乡演出困难很多,盲人被石头绊倒了,你得扶起他们;鞋被踩掉了,你要给他们穿好;他们有时发脾气,你得耐心安慰……
  如今,侯安凤已67岁了。她在一茬茬队员们“闺女、姐姐、阿姨、队长妈妈、奶奶”的称呼中奉献了一辈子,转城镇户口时她让出指标,有利益时她让给老队员……
  与舅舅一样,曲艺队早就是侯安凤离不开的家了。每每暂时离开,队里每个人的生活都扯着她的根根心弦,生怕这个摔了那个跌了,尤其担心盲童班的学员和小队员,一丝丝大意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与她一样的健全人靳文莲,20多岁时进了曲艺队,如今也50多岁的了。作为现任队长,她接替侯安凤后操的心更多了。
  “现在的曲艺队家大业大,演出场次很多,演出任务繁忙,群众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一有空就带队演出的靳文莲,还要料理队里的大小事宜,整天像机器一样忙个不停。副队长宋学敏是个盲残人,从小在队里学习成长,后来到太原上了专门学校。返回陵川后,他时刻把“家”里的事操在心上,主持盲文教学,牵头排练各种节目,成为队里的顶梁柱。
  副队长焦路来是陵川县的“知名”人物。她从小被队员从路边捡回来,在队里长大,从队里出嫁成家,如今已是孩子的妈妈了,“曲艺队是我的家,爱曲艺队就像珍爱自己的生命。”很多重要演出,焦路来都勇挑重担,不言劳苦,为“家”争光。
  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队员们团结如一人:下乡演出手挽手,回“家”生活心连心,肢残人是盲残人的眼,聋哑人是肢残人的腿,年轻队员照顾老队员,十几年如一日养育已故队员的子女,家庭困难的老队员去世后队里管送葬……集体的力量始终凝聚着全体队员的心,日常的曲艺队“小院子”满溢着“大温暖”。
  
“老艺人”宣传“新政策”
  紧跟时代的宣传作风,被侯松锁、侯安凤、靳文莲一代代曲艺队人传承至今。
  在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枯燥的年代里,用说书来召集群众开会,一度成为陵川基层干部经常采用的一种独特工作方法。现在的曲艺队已从单一的盲人说书发展到颇具规模的综合文艺演出。
  有人算了一笔账:77年中,这支身体残疾却心里敞亮的盲人曲艺宣传队坚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随时随地更新宣传内容,走遍陵川1751平方公里土地,总行程超过40万公里,共演出11万场次,自编自导自演各类形式节目1万余个,听众达2200万人次。
  数字虽然枯燥,却能直观展现曲艺队的发展历程。
  77年来,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先后获各级奖励上千次,曾被国务院授予“残疾人之家”,被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育基地”,连续2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多次被省、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各级相关部门先后确定为“德育教育基地”“青年文明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11月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授予“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从1964年荣获晋东南地区新曲艺说唱一等奖算起,曲艺宣传队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2001年至2021年,他们先后六次参加由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中残联共同举办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分别荣获两个“金奖”、三个“一等奖”、两个“银奖”、两个“铜奖”;上党鼓乐《沸腾的节日》参加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前的“热身”文艺演出;2013年,陵川钢板书《退钱》荣获文化部第十六届“群星奖”;2019年,陵川钢板书《心的呼唤》荣获第十六届山西省政府“杏花奖”;2021年,“太行山红色轻骑钢板书”获批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三晋乐万家”年度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演出品牌,当年,他们的足迹遍布7个省内地级市的22个县区,共演出100场;2021年5月,“陵川钢板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2月,被中宣部等15部委授予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2022年1月,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授予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器乐合奏《我们的小康日子》获山西省第十一届群星奖二等奖;7月,陵川钢板书《号兵池陵杰》荣获山西省文旅厅主办的第十七届山西省“杏花奖”表演提名奖;9月,陵川钢板书《陵川号兵》参加了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决赛。主要由他们具体承办的“太行书会”至今已举办了十届。


编   辑:王傲冰

审   核:贾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