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
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奋斗者 正青春"曲哲:守住抗震的第一道防线

2022-07-08 来源:中国之声

曲哲,1983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恢先地震工程综合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多年从事工程结构抗震研究工作,率先提出铰支墙——框架结构体系,被国内外多位院士誉为“开创性工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曲哲带着一副半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风趣幽默,谈起和地震工程的缘分,就不得不提起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那一年,曲哲还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读博士,而到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的考察经历,让他头一次感受到地震的无情。

曲哲回忆:“防灾其实是土木工程的最大挑战,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汶川地震,我们在课本里面看到的我们觉得好像没有问题的房子都倒成这个样子,冲击感是非常强烈的。从我们抗震这个行业来讲,我们应该是第一道防线。”

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博士毕业后,曲哲前往日本继续深造,求学期间,他参与研发了新的铰支墙——框架结构体系,这可以有效防止建筑在地震中发生薄弱层倒塌。2012年面对留日的工作机会,曲哲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国。

曲哲说:“日本的实际问题有那么多日本的学者解决,不需要我来解决。当时去的时候的动机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我学完以后难道不应该回到中国,投身到中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吗?”

科研之路往往是反反复复推到重来

很多人认为,做科研就是在安静的实验室里进行推理和演算,但在地震工程研究的实验室里,曲哲常常带着学生铲砂子、抡大锤……往往一天忙活完,整个人都灰头土脸,但这一切在曲哲眼里,只要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儿,就会格外有干劲儿。

曲哲告诉记者:“抗震研究接触的很多东西都是又土又木的,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像工地一样,各种液压设备,大型的振动台运行起来,噪声是挺大的。我们都是戴着安全帽,带着学生,穿着工作服,然后就搅拌混凝土、砌筑砂浆,包括抡大锤、拧扳手都是我们自己亲自干,锻炼了好多肌肉。”

科研之路从不平坦,从构思研究课题到设计方案再到进行实验,往往需要经历无数次反反复复的推倒重来。曲哲也不例外,比如一个用来做地震模拟的空间实验框架,曲哲从提出设想到完成,整整用了3年的时间,前前后后经历了无数次方案调整。

曲哲介绍:“它是容纳空间的一个动力系统,可以实现地震模拟。从2019年开始提出这个设想,方案的论证就是反反复复地推翻一个方案,再想新的方案,这个过程花了一年多。觉得用橡胶制作就可以实现这样一个框架,后来发现根本就不行,它刚度和质量的匹配很难做得到。直到去年,才把它给做出来。”

应急评估、科学考察……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从未迟疑

研究抗震,就要做到闻震而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而震区在地震过后常有余震发生,危险可想而知。这些年来,曲哲奔赴过2011年东日本9.0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和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8.1级地震等多个震区,开展应急评估、收集数据、进行科学考察……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从未迟疑。

曲哲说:“应急阶段当地各种条件可能都被破坏了,我们要有一身装备,有一个马甲背在身上,连续几天可能都洗不了澡,时间长了又是灰又是汗,感觉就僵住了。同时,还有很多很危险的情况,需要你当机立断。有一些楼看着平时没什么危险,但是保不齐会有比较强烈的余震。我们在芦山地震考察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些余震。在地震后,怎么样把我们国家的防震减灾能力提升,这是一种使命。”

科普创作和科研工作相辅相成

除了地震工程研究,这些年,曲哲也尝试利用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账号把和地震工程有关的知识用更有意思的语言、视觉表现方式展现出来。

比如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一颗熟鸡蛋的结构联系在一起,就能让孩子们更清楚地了解了地球和地震。在他看来,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从孩子抓起,方能让更多家庭受益。

曲哲说:“我觉得科普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让和房屋建筑有关系的使用者、开发者、监管者都能够意识到抗震的问题,它是一个公共安全的问题。这样我们的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才有可能推广。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来源:中国之声